时间频率学报简介
《时间频率学报》(CN:61-1405/P)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时间频率学报》旨在反映我国时间频率及相关学科的科技成果和进展,同时刊载时间频率、天文有关专业及与之相关的电波传播、日地关系、电子仪器等有关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动态及专题评述等。
杂志文章特色
1)来稿应论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逻辑严谨、表述确切、图表清晰。
2)来稿篇幅(包括图表和中外文摘要)字数以不超过8000字为宜。
3)对文中首次出现的外国人译名请加注原文,对文中首次出现的复合名词的外文缩写请加注中文。
4)要求来稿一式1份(纸质文本),并附电子版(外地作者仅提交电子文稿即可)。
5)来稿须为未经公开刊载的学术论文,本刊反对一稿多投。
杂志分析报告
注:年度总文献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注:比率 = 当年基金资助文献量 / 当年发文量 * 100%
注:当年发文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时间系统,量子频标,原子钟专栏,导航与通信
摘要:针对UT1-UTC序列呈现趋势性和随机性变化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GM(1,1)和自回归(autoregressive,AR)的组合预报模型。该模型首先采用GM(1,1)模型预报UT1-UTC序列中的趋势项,然后利用AR模型对GM(1,1)模型残差序列进行建模和预报,最后将GM(1,1)模型和AR模型的预报结果相加获得UT1-UTC预报值。将组合模型的超短期(1~10 d)预报结果与地球定向参数预报比较竞赛(Earth orientation parameters prediction comparison campaign,EOP PCC)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组合模型1~3 d的预报效果优于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预报方法,而4~10 d的预报精度则不及顾及大气角动量(atmospheric angular momentum,AAM)的UT1-UTC预报方法,但仍优于参与EOP PCC的其他方法的预报结果。
摘要:卫星钟差预报精度直接影响导航系统的性能,由于氢钟具有良好的短期稳定性和低噪声特性,所以星载原子钟的物理特性可以借鉴氢原子钟钟差序列建立的预报模型进行研究。基于NTSC的氢钟资源,分别采用Kalman滤波模型、ARMA模型和二次多项式模型对原子钟钟差进行预测,并应用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给出了不同预报模型在2~7 d的预报精度。研究结果表明,应用Kalman滤波模型预报的钟差,在所有预报时段上较ARMA模型和二次多项式模型均能获得更好的预测精度。
摘要:设计开发了基于时间数字转换(TDC)技术的多通道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分析系统。系统采用时间数字转换器并结合嵌入式控制计算机,构建硬件平台;使用MFC图形化界面语言、多线程、网络通信协议和数据库技术开发的软件平台,实现12个通道时间间隔的实时独立测量、数据采集、数据共享,同时系统实时计算相关参数表征被测时间信号的频率偏差、老化和短期、长期的频率稳定度。设计实验对测量分析系统各项指标进行验证,测试结果表明,系统测量时间间隔的精度优于16 ps,测量范围达21 s,实时参数分析结果准确。
摘要:随着GNSS时间传递技术的不断发展,接收机天线温度的变化成为影响/限制GNSS时间传递精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依据接收机天线的工作特性,通过研究温度控制算法,提出一种基于FPGA的GNSS接收机天线的双制式恒温系统设计方法。经过测试,该恒温系统内温度可控制在±0.25℃,达到高精度时间比对的要求。
摘要:在城市或者峡谷等地,可视卫星的数量急剧减少,卫星导航信号遮挡严重,研究小于4颗卫星定位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当只能观测到3颗或者2颗卫星时,可通过建立接收机钟差的组合预报模型对钟差进行短期预报从而降低定位方程维数,达到定位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定位结果的连续性和可用性的目的。该组合模型首先对接收机钟差进行二项式拟合,然后对拟合之后的残差进行谱分析,最后通过ARIMA模型预报接收机钟差。通过实测数据验证得出:该组合预报模型能实现对接收机钟差的高精度短期预报且无需增加外设,对GNSS接收机来说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点评详情